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首露王陵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出处:四佳诗集补遗三
金陵往事与谁论,千古犹存首露坟。
龟旨曲亡人不见,伽倻琴在妙堪闻。
铜驼故里山如戟,翁仲遗墟树似云。
百六十年能享国,可怜荒垄几斜曛。
挽赵别提(蓠)父母移葬(坟在丰镶东十五里许。将为太上王陵。故移葬于某原。) 明 · 金宗直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佔毕斋集卷之五
劈开长夜移蒿里,华柩容衣更俨然。
好向新阡妥精魄,周遭不异旧山川。
王陵周勃 清 · 宋湘
七言绝句 押蒸韵 出处:汉书摘咏
太尉安刘事未兴,陈平佐以戆王陵
宫中豫定三丞相,天授宁徒将将能。
金氏陵(即阏智大王陵 明 · 金时习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梅月堂诗集卷之十二
千章木里若堂幽,想像当时德义修。
藤绕石床无一酹,他生那似此生休。
龙学尚书安侯罗公挽词二首 其一 南宋 · 范成大
五言律诗 押鱼韵
今代丹台籍,频年绿野居。
铁冠御史,革履旧尚书
短世浮云尽,平生半稿馀。
人言公不朽,兰玉照前除。
龙学尚书安侯罗公挽词二首 其二 南宋 · 范成大
五言律诗 押删韵
一昨更调瑟,如闻欲赐环。
途殚泣西狩,望绝起东山
华屋林霏惨,新阡草露班。
春风埋玉泪,重为庾公潸。
戆庵鄞江张孟善氏貌古性方好直言慕王陵汲黯之为人与俗多忤因扁其所居之室曰戆庵以自况室傍别开小圃圃中无花卉蔬果之冗唯值药数畦以资邻里之贫病者其友西域鹤年取古史苦言药也之遗意作戆夫治药圃诗以贻之其词曰) 元末明初 · 丁鹤年
 押药韵
小圃不盈亩,偪侧背江郭。
种药有戆夫,庵居甘澹泊。
参苓充服食,杞菊成帷箔。
抱瓮不辞劳,荷锄宁改乐。
平生慕陵黯,直道尽謇谔。
固知逆耳言,即是瞑眩药。
世无狄公笼,谁收治民瘼。
何须持方柄,龃龉纳圆凿。
余亦种瓜人,岁晏同盘礴。
咸阳拜文王陵武陵在后) 明末清初 · 赵宾
五言排律 押先韵
滔滔生死事,谁与问苍天。
千古都如是,何人能不然。
圣贤归土壤,父子此山川。
丰镐君臣改,陵谷迁。
移龄通帝梦,埋骨启牛眠。
木客游吟惯,祠官步履邅。
龙鳞攒树瘿,银字画蜗涎。
樵路藤萝覆,祝碑屃赑缠。
五经光日月,九转闷神仙。
风雨二陵暮,骏奔万世虔。
于昭时陟降,灵草代筳篿。
钟鼓车徒散,客涕洒西烟。
陈平周勃王陵 南宋 · 陈耆卿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一八、《筼窗集》卷二
诛诸吕事,是王陵者非平、勃,是平、勃者复非王陵,要皆一偏之见。
大凡人才固要相济,高帝遗命,必欲以,而又以,则平、勃之不可无,犹之不可无平、勃也。
夫明大义当有正论,定大难当有沉几。
诸吕之王,高后未敢专决,而以问三子,其心犹有所忌也。
使三子者括囊阴拱,无一语略攻其非,则是吕后忌三子,而三子乃以无可忌示之,一决藩篱,封王者岂特四人而已?
奋不顾身以争之。
高皇帝之神灵皦如天日,而吕后则窃者之夜行尔。
死不恨,夺之相,何足道哉!
之术可用于陵,而不可尽用于平、勃。
樊哙之憾,吕媭之谮,吕氏磨牙于平、勃久矣,特未有以发尔。
若又效王陵之争,则以旧郤杂新忿,宁免于诛?
纵不显于此事诛,岂不能旁摭他故以诛之邪?
夫二子诛不辞也,为汉惜也。
或谓举事计是非,不计成败,使王陵以死争,平、勃复以死争,吕氏一日尸三子于朝,三子虽死,而大义固已立,天下之义士将四面并起而亡吕氏矣。
不知夫能死非难,处死实难。
三子非不能死也,顾其时未可尔。
盖君子之死,有以有益于国而死,有以智力已竭无可奈何而死。
诸吕虽王,犹有可图;
汉氏虽危,犹有可续。
未画一计,未施一术,而俛首以死,是适以激变稔祸尔,安在其为能死哉!
借使吕后未诛三子,而姑夺之权,今日谢病免,明日谢病免,又明日谢病免。
一人去位,则以吕氏一人居之,回环四顾,尽在掌握,汉之事去矣。
争诸吕之后,退处十年,自杜门不朝请之外,有何巧哉!
若二子效之,又可知矣。
然则王陵未可非,而平、勃亦未为不是也。
平、勃虽均为诛诸吕,而又与不同。
性狡诈,故多避祸求全;
性刚直,故多犯难不顾。
文帝钱谷之问,不对;
王陵背约之问,不对。
对者未优,不对者未劣也。
盖平未当难时,善于自解,有急则委之他人。
未当难时,辩不如,有急则自任甚确。
辩不如者,少文也;
自任甚确者,重厚也。
故诛诸吕时,尝安徐,尝急迫。
不入北军,而入北军,使北军有变,则先及矣。
不谕谒者,而谒者,若不受,则先及矣。
专以难者遗,而自处以易。
后来相位之逊,虽欲不逊,亦不可得也。
知己之位在上者,以功大尔。
岂知所以犯帝之忌,而取捕逮之辱者,亦以此哉!
亦有以自取之也。
远权退势出于己则善,出于君上之迫促,则已非矣。
陈丞相卒,上复用为相,亦以资历功劳无以易故尔。
要亦有不得已焉者也。
十馀月而遣归,则本心见矣。
夫为丞相不自抽身,而待其君之遣,则已可哂矣。
之计,惟有深藏远蹈,而被甲以见守尉,果何为者邪?
借使汉家欲戮一退休之相,甲胡足以禦之?
然则非能反者,特不学而愚尔。
使文帝谅其愚,则自可以保其不反,逮治之事,何待薄太后提絮诘责而后止哉!
故尝谓文帝平生宽厚,惟诛薄昭、逮周勃二事最忍。
然就二者较之,薄昭罪已著,则诛之犹有说;
周勃反未明,则治之无名。
世谓文帝能保全周勃,而宣帝不能保全霍光,以是为优劣。
不知诸霍之炎,真有危汉之理,以之重厚无能,而又已谢事就国,气象衰落,自危不暇,而何暇危汉?
使无捕治一事,是真保全矣。
既捕治之,则何保全之有哉!
惜也,以之宽厚,而犹少恩若是也!
咸阳谒周文王武王陵有感 明 · 张经
文武由来几千载,园陵郁郁南山对。
祀典频年石碣开,神功圣德昭如在。
秦时寝殿空巍峨。
极目萧条青草多。
汉代诸陵谁复辨,离离禾黍秋风过。
自昔豪华尽黄土。
旂常独重周文武。
伯气雄图久寂寥,丕承丕显垂终古。
炎天使节走红尘,展拜焚香输寸诚。
落日伤心数丘陇,东流清渭只无情。
葺周汉以来帝王陵元丰六年正月乙未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二
周汉以来帝王陵久阙修治,其令州县以地所入租课葺之。
安侯墓表铭元丰二年七月 北宋 · 赵抃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九、嘉庆《西安县志》卷四五
桓桓陈侯,以功诏爵。
名勒旂常,声光赫爚。
缅昔西征,王师于铄。
钲鼓雷轰,旌旗电趠。
爰整虎旅,用遏乱略。
狂峻授首,馀孽扑削。
太末之西,高坟斧若。
千古英灵,星辰河岳。
元丰二年七月既望,书于高斋左庑。
王陵陈平周勃吕后之事如何论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三七、《南轩集》卷一六
人臣之义,当以王陵为正。
夫以吕氏之凶暴,欲王诸吕,其谁扼之!
独问此三人者,盖亦有所惮也。
非特惮此三人,盖实惮高帝之馀威流泽之在天下也。
高帝白马之盟以对,其言明切,固足以折其奸心,如砥柱之遏横流也。
使二子者对复如,吾知吕氏将悚焉若高帝临之在上,且惧天下之变,或缩而不敢,未可知也。
彼二子者乃唯然从之,反有以安其邪志而遂其凶谋,既分王诸吕,而吕氏羽翼成就,气燄增长。
然则吕氏之欲篡汉,二子实助之也。
予谓二子方对吕氏时,其心特畏死耳,未有安汉之谋也。
退而闻王陵之责,顾高帝之眷,思天下后世之议,于是而不遑,则有卒安社稷之言耳。
虽然,使二子未及施计,先吕氏而死,则是乃畔汉辅吕不忠之臣,尚何道哉!
抑二子安刘氏之计亦疏矣。
不遏之于爪牙未就之初,而救之于搏击磔裂之后,观其闲居深念与劫郦寄入北军等事,亦可谓窘迫侥倖之甚,夫岂全谋哉!
郦寄不可劫,北军不可入,吕须之谋行,则亦殆矣,忠于人国者顾如是哉?
人臣之立朝,徇义而已,利害所不当顾也。
功业之成,不必渐出于吾身也,义理苟存,则国家可存矣。
借使王陵以正对,平、勃又以正对,吕氏一日而尸三子于朝,三子虽死,而大义固已立,皎然如白日,轰然如震霆,天下之义士将不旋踵四面并起,而亡吕氏矣,安刘氏者岂独二子为能哉!
使人臣当变故之际,畏死贪生,不知徇义,而曰吾欲用权以济事于后,此则国家何所赖焉?
乱臣贼子所以接踵于后世也。
其弊至于如荀彧、冯道之徒,而论者犹或贤之,岂不哀哉!
夫所贵乎权者,谓其委曲以行其正也。
狄仁杰是已。
其始终之论,皆以母子天性为言,拳拳然日以复庐陵王为事。
然其所以纡馀曲折而卒成其志者,则用功深矣。
潜授五龙,夹日以飞,仁杰岂必功业于其身者哉!
人臣之义,当以王陵为正;
济大事者,当以狄仁杰为法。
霜天晓角 王陵夕照 元 · 张可久
 押词韵第十八部
暮蝉声咽。
几树白杨叶。
细看云岚旧隐,遗庙在、表忠烈。

翌结。
弓剑冗。
苔花碑字灭。
远水残阳西下,今人见、古时月。
王陵 南宋 · 唐仲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六二、《悦斋文钞》卷七
君与亲孰重?
曰臣子均。
忠与孝孰大?
曰义命均。
不幸而难以两立,君子何以处之?
权之得则两全,权之失则两丧,此必然之理也。
曰:「王陵从汉王项羽取陵母置军中,母伏剑而死,卒从汉,可谓忠臣乎」?
曰:,万世之罪人,焉得忠?
汉帝不戮,非治世也;
班固不诛,非良史也。
与汉,非有肺腑之亲,帷幄之任,其去与就不足为楚汉之重轻,徒使慈母之身膏于鼎镬,丧其亲而求为忠,其罪大矣。
曰:「陵知项羽之必亡,是以决于从汉,恐虽从母而卒与之俱亡也」。
曰:汉祖宽仁之君,不学而性明达,尚能多栾布之义而免其死,以母故而从,帝必不罪,不幸而见诛,则命也。
天下岂有无母之国哉!
曰:「羽初无诛陵母之意,母自引决以坚志,非之罪,陵母之见成败亦明矣」。
曰:使之才如韩淮阴,足以亡楚而兴汉,虽得其母,犹将畏而不敢害。
之从汉,不过数千人,何啻九牛之一毛。
羽之剽悍残贼,傥怒之不至,知之无能,必甘心于其母,母亦匹妇之智,自全无术,遂至于死,谁之罪欤?
曰:「陵之不往,殆如伍子胥欲借吴以报楚尔」。
曰:楚之召子胥,将诛之,羽之召陵,将用之。
知必死,又度其才必能报雠,是以决于奔吴。
若从,则母子可以俱生,非之比;
于汉初无奇谋,又无勇功,亦乌在其能复雠也?
曰:「陵从必使将,从之则废义,拒之则取怒,是与母俱死也」。
曰:无益于亲而使之独死,宁与之俱死,伍尚是已,岂得违之?
本无从汉之心,汉之待亦薄,其与母孰为轻重耶?
曰:「观陵母告使者之辞,则从汉之谋当出于母,从其命者也」。
曰:使谋出于母,当与母俱不当舍去;
谋不出于母,当去汉不当违母。
罪不可赎也。
「然则为者当如何」?
曰:诚告汉王而去之,以全其母。
使将则诚告而辞之,为禄仕以致其养,母没则致为臣而去,躬耕以终其身,则臣子之分,庶几其两全乎。
曰:「告汉王而不许,则如之何」?
曰:告之不许则逃,逃而不免则死可也。
善乎徐庶之为子也,始事先主,情契已深,及荆州之退,母获于曹公,则辞先主曰:「所以从将军霸王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老母被获,方寸乱矣」。
乃诣曹公,然终其身不大用于操,忠孝之节,岂不一举而两全耶?
呜呼!
之罪人也,事亲若徐庶可也。
王陵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七
利于其自便,饕安者之为也。
而古之君子或便于其私,而不失成天下之大功,于是好名者趍之,而小人亦资焉以济其奸欺。
悲夫!
天下之祸,盖出于君子之权,而小人盗之也。
故夫权者,道之变而义之贼也。
士而未能道之变,则亦莫若无功,其无求以贼义而已矣。
吕后欲封诸吕,王陵固争之,而平、勃适顺其意。
卒安刘氏,平、勃也,故夫天下愚之忠。
呜呼!
其功不至于平、勃,吾未见其不为而非小人者哉!
昔者,管仲不死于子纠,子路疑而问诸夫子曰:「管仲未仁」?
夫子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仁也」。
而不曰其仁则在于不死,然则圣人之意亦恕乎其晚之有以盖乎其初,而薄其悦生以逃难之责。
故尝论之,子路惟讲于此也,而自虞无以赎过,而不敢徒袭其为,是以宁死于卫。
而或者以为由也一决之躁,亦失于考之不详矣。
尝观夫子见南子,应公山之召,皆行之孤者也,而诸子以意安之,汎然莫之疑者,独由也不悦。
盖子路审于自料,固其守而不眩于名者如此。
是故食焉而任其患者,其智之所以知而及,是则彼诚有所未见。
夫舍其所安,冒而姑为,而幸合焉,则亦可以谢天下;
不幸而不合,则流而入于小人。
与其幸焉而庶几于合,孰若不欺其中之无愧?
由之死卫也,夫岂偶然暗者之决哉!
圣人于卫之难固以死处之,盖好高而取名者,非由之素也。
夫惟天下之士好高而取名也,则曰子路愚于勇者也,王陵愚于忠者也。
于是党邪以孤正,荣存而丑亡,身图而国不计,君逋而雠是与,而风俗之弊至于颓坏而不可起,而人主莫之倚仗。
以愚观之,非管仲、平、勃,则凡若是者,亦皆利于自便,僭君子之美名,以文小人之奸而已矣,君子恕之乎?
不恕也。
文州惠丰安侯加封嘉应制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一、《攻愧集》卷三四
敕具某神:朕成民而致力于神。
阴平都城万里,苟有利于民,亦不汝遗也。
增以嘉名,用答灵贶。
尚其歆奉,以惠远氓。
寿闽安侯周九苞癸巳 明末清初 · 张煌言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倚天锷老芙蓉,鼎内神丹碧色同。
露浥沧洲饶爽气,烟飞赤壁想雄风。
大椿不独传蒙叟,细柳还应拜上公
此日辕门群献寿,铙歌取次奏平戎。
王陵 宋 · 徐钧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抗议争封独犯颜,周陈只合共持难。
若能坚守长陵约,不但刘安吕亦安。
王陵 南宋 · 蔡戡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五七、《定斋集》卷一二
论者多曰,处天下之事者,贵于济不贵于速。
危言极谏,直撄其锋,则事败而身危;
蒙垢忍辱,待时而发,则事成而身安。
噫,此一说也。
后世患得患失之士,往往藉此说以文其奸。
平居暇日,持禄养交,浑然不见圭角,世亦莫测其故;
及其临事,伈伈伣伣,俯首强颜,偷合苟安,以固爵位。
慷慨敢言者,反以轻虑浅谋嗤之。
愚俗无知之人竞信其说,曰,彼固有所待也。
其人幸而死且斥,不预于成败之际,又以为不幸而痛惜之。
若人者,外窃君子长者之名,内规市井屠沽之利,一唱百和,自以为是,而人莫能破其说,此孟子所谓德之贼也。
昔者高后欲王诸吕,王陵面折廷争,平、勃唯务顺从,卒能诛诸吕、安刘氏者平、勃也。
以成败而论,可谓之无谋。
夫白马之盟,当时大臣皆预焉,传不一再,遽欲背约,安得默默哉?
平、勃阿意承旨,隐之于心,有愧于陵多矣。
平诡辞自解,乃曰「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不如臣」。
且诸吕之王、高后称制之初年,禄、产盖未用事。
当是时,刘氏固自安也,平何以知其必危?
平固多智,或能逆料其然,身为大臣,要当为国远虑,绝其萌芽,遏其源流,无使滋甚;
今也坐视不问,养而成之,激而溢之,徐起而缓图,岂不殆哉?
况以有限之年,求难必之事,邂逅不如意,二公或废或死,遗之后人,乌能保其必济乎?
愚是以知平、勃之功适有天幸也。
方其廷议之时,已白发其端,平、勃从容,一言以继之,若曰高帝盟血未乾,「天下共击」之语,诸侯王所知也,诸吕之王,恐非所以爱之。
持是说以进,为有词矣。
后虽强悍,或可以利害动;
不然,以死争之可也。
后内畏人言,外惧祸变,其谋必沮,诸吕之王亦因以少抑矣。
不知出此,反逡巡畏避,莫敢忤其旨,委曲承顺,唯恐或后,至使吕氏四人分王大国,几半天下,放肆纵弛,无所忌惮。
幸而不数年间,高后死,吕氏子弟材智下,不足以为大患,故偶成平、勃之功。
借使产、禄辈一人杰立挺出,高后百岁,为之宗主,成其羽翼,王莽之祸未必不起于此时,平之权谲,勃之庸鄙,亦不敢保其为汉纯臣也。
善乎,爰盎之言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方诸吕用事,擅相王,太尉本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共诛诸吕,太尉适会成功」。
此当时目击者之言也。
夫所谓社稷臣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
不负高帝之约,坚守固执,有去而已,近于社稷臣也。
世以成败论人者,退而进勃,果公论乎?
孟子曰:「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
又曰:「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
故为人臣,当以王陵为法,讵可优柔委靡,阉然媚于当世,以侥倖一旦不可必之功乎?
又况有平、勃之功则可以赎过,无平、勃之功,徒窃名以规利,迹其本心,不容于《春秋》之诛。
愚恐患得患失之士以平、勃藉口,后之学者靡然从之,士风日以衰坏,天下不复有节义之士,其流祸岂浅鲜哉?
故愚不得不辨。